王朝霞 副教授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部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系
提供学校: | 华东理工大学本研 |
课程编号: | AOC |
学分: | 3 |
课时: | 48 |
作为有机化学的后续课程,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且杂,难度、深度及学科交叉性都较强,本课程在教学中注意将教学内容分为有机结构理论、有机反应机理和近代有机化学理论三个主要部分,将视频讲授、线上讨论、实例分析、课堂翻转等要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德才兼备的化学化工类人才。
1. 精选教学内容录制视频进行讲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既要精讲以重点突出,夯实基础知识与理论功底,又要粗讲以开阔学术视野。
2. 不定期组织课堂翻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启发、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针对相关重、难点问题展开更深入、全面的思考和讨论,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不断提升其分析、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课后作业、单元练习及教师刻意布置的相关思考与讨论题等,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思考及各种线上线下讨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相关科学素养。
高等有机化学慕课教学是新时代现代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大趋势,本次慕课由王朝霞副教授牵头,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组成7人教学团队。其中有2位青千教授,1位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多位长期从事本科一线教学的有机化学国家精品课程骨干教师。
从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入手,结合活泼中间体,加上对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深入讨论有机反应的本质,同时介绍几个分支领域内的发展概貌。相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夯实学生有机化学的理论功底,同时,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具备独立思考以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宽厚而扎实的理论功底,能正确地运用有机化学基础理论,识别、表述并分析相关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借助文献检索或其他方法,能对相关领域较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能对文献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解释,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知识更新能力,具有适应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和国际人才市场需求。
4.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可以进行多学科下的团结协作,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高等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版)荣国斌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年
(2)《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 邢其毅等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
(3)《高等有机化学》(第三版) 汪秋安 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年
(4)《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Sixth Edition) Michael B. Smith, Jerry March,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2007
课程章节 | | 文件类型 | | 修改时间 | | 大小 | | 备注 | |
1.1 共价键 |
.mp4
|
2022-05-26 | 318.34MB | ||
1.2 杂化轨道 |
.mp4
|
2022-05-26 | 110.61MB | ||
1.3 原子形成分子 |
.mp4
|
2022-05-26 | 236.07MB | ||
1.4 电负性、键能、极性、偶极矩 |
.mp4
|
2022-05-26 | 299.83MB | ||
1.5 极化和诱导 |
.mp4
|
2022-05-26 | 125.38MB | ||
1.6 离域、共振结构、共振论 |
.mp4
|
2022-05-26 | 294.86MB | ||
1.7 张力、张力能 |
.mp4
|
2022-05-26 | 87.73MB | ||
1.8 取代基效应 |
.mp4
|
2022-05-26 | 414.77MB | ||
1.9 共轭效应 |
.mp4
|
2022-05-26 | 314.17MB | ||
1.10 位阻效应 |
.mp4
|
2022-05-26 | 128.36MB | ||
1.11 比共价键弱的作用力 |
.mp4
|
2022-05-26 | 253.09MB | ||
1.12 分子识别、超分子化学 |
.mp4
|
2022-05-26 | 191.16MB | ||
1.13 溶剂和溶剂效应 |
.mp4
|
2022-05-26 | 325.11MB | ||
2.1 酸碱理论的发展 |
.mp4
|
2022-05-26 | 235.84MB | ||
2.2 Brönsted 质子理论 |
.mp4
|
2022-05-26 | 60.88MB | ||
2.3 酸性、碱性的强度 |
.mp4
|
2022-05-26 | 139.01MB | ||
2.4 热力学酸度和动力学酸度 |
.mp4
|
2022-05-26 | 183.36MB | ||
2.5 酸度的测量 |
.mp4
|
2022-05-26 | 205.64MB | ||
2.6 酸度函数 |
.mp4
|
2022-05-26 | 371.14MB | ||
2.7 影响Brönsted酸性强度的因素 |
.mp4
|
2022-05-26 | 201.96MB | ||
2.8 碱、碱性和亲核性 |
.mp4
|
2022-05-26 | 220.32MB | ||
2.9 Lewis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 |
.mp4
|
2022-05-26 | 289.21MB | ||
2.10 超酸(超强酸) |
.mp4
|
2022-05-26 | 476.43MB | ||
3.1 立体化学中三维结构的表达方式 |
.mp4
|
2022-05-26 | 367.55MB | ||
3.2.1 立体异构体-构象与构象异构体 |
.mp4
|
2022-05-26 | 541.56MB | ||
3.2.2 构象分析实例 |
.mp4
|
2022-05-26 | 603.62MB | ||
3.2.3 构象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mp4
|
2022-05-26 | 523.13MB | ||
3.2.4 顺反异构体 |
.mp4
|
2022-05-26 | 286.03MB | ||
3.2.5 对映异构 |
.mp4
|
2022-05-26 | 188.94MB | ||
3.3 对称元素及手性判断 |
.mp4
|
2022-05-26 | 210.08MB | ||
3.4 手性中心和立体源中心 |
.mp4
|
2022-05-26 | 347.96MB | ||
3.5 手性化合物的类型 |
.mp4
|
2022-05-26 | 640.70MB | ||
3.6.1 手性化合物的构型(1) |
.mp4
|
2022-05-26 | 735.84MB | ||
3.6.2 手性化合物的构型(2) |
.mp4
|
2022-05-26 | 684.84MB | ||
3.7 手性化合物的常见立体词头 |
.mp4
|
2022-05-26 | 527.22MB | ||
3.8.1 手性化合物的动态立体化学(1) |
.mp4
|
2022-05-26 | 509.20MB | ||
3.8.2 手性化合物的动态立体化学(2) |
.mp4
|
2022-05-26 | 558.83MB | ||
4.1.1 碳正离子的结构 |
.mp4
|
2022-05-26 | 109.44MB | ||
4.1.2 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mp4
|
2022-05-26 | 115.53MB | ||
4.1.3 非经典碳正离子 |
.mp4
|
2022-05-26 | 416.87MB | ||
4.1.4 碳正离子的反应 |
.mp4
|
2022-05-26 | 221.26MB | ||
4.2.1 碳负离子的构型与产生 |
.mp4
|
2022-05-26 | 73.49MB | ||
4.2.2 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
.mp4
|
2022-05-26 | 238.99MB | ||
4.3.1 自由基的基础知识 |
.mp4
|
2022-05-26 | 246.92MB | ||
4.3.2 自由基的反应(1) |
.mp4
|
2022-05-26 | 226.41MB | ||
4.3.3 自由基的反应(2) |
.mp4
|
2022-05-26 | 173.84MB | ||
4.4 卡宾 |
.mp4
|
2022-05-26 | 284.47MB | ||
5.1 周环反应与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
.mp4
|
2022-05-26 | 272.27MB | ||
5.2 电环化反应的概念与立体选择定则 |
.mp4
|
2022-05-26 | 225.87MB | ||
5.3 前线轨道理论与电环化反应 |
.mp4
|
2022-05-26 | 204.80MB | ||
5.4 电环化反应实例 |
.mp4
|
2022-05-26 | 109.45MB | ||
5.5 σ迁移反应的定义与命名 |
.mp4
|
2022-05-26 | 137.71MB | ||
5.6 1, j σ氢迁移反应 |
.mp4
|
2022-05-26 | 149.02MB | ||
5.7 碳的1, j迁移 |
.mp4
|
2022-05-26 | 188.97MB | ||
5.8 碳的1, jσ迁移 |
.mp4
|
2022-05-26 | 135.09MB | ||
5.9 4 2环加成反应 |
.mp4
|
2022-05-26 | 333.99MB | ||
5.10 2 2环加成、1,3-偶极环加成反应 |
.mp4
|
2022-05-26 | 156.08MB | ||
5.11 能级相关理论与芳香过渡态理论 |
.mp4
|
2022-05-26 | 333.13MB | ||
6.1 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
.mp4
|
2022-05-26 | 464.28MB | ||
6.2 有机反应机理的提出 |
.mp4
|
2022-05-26 | 391.16MB | ||
6.3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1) |
.mp4
|
2022-05-26 | 241.22MB | ||
6.4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2) |
.mp4
|
2022-05-26 | 156.73MB | ||
6.5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3) |
.mp4
|
2022-05-26 | 250.52MB | ||
6.6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4) |
.mp4
|
2022-05-26 | 265.96MB | ||
6.7 研究案例——苯炔机理 |
.mp4
|
2022-05-26 | 221.62MB | ||
6.8 研究案例——芳香性 |
.mp4
|
2022-05-26 | 455.63MB | ||
6.9 研究实例——Favorskii 重排 |
.mp4
|
2022-05-26 | 161.95MB | ||
6.10 Hammett线性自由能方程 |
.mp4
|
2022-05-26 | 296.41MB | ||
7.1 金属有机化合物与金属有机化学 |
.mp4
|
2022-05-26 | 103.08MB | ||
7.2 金属有机化学发展史 |
.mp4
|
2022-05-26 | 236.52MB | ||
7.3 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合成与应用 |
.mp4
|
2022-05-26 | 239.69MB | ||
7.4 过渡金属有机化学基础 |
.mp4
|
2022-05-26 | 157.14MB | ||
7.5 茂金属以及催化应用 |
.mp4
|
2022-05-26 | 294.63MB | ||
7.6 不对称氢化基础 |
.mp4
|
2022-05-26 | 414.68MB | ||
7.7 交叉偶联反应 |
.mp4
|
2022-05-26 | 354.81MB | ||
8.1 有机合成化学之美 |
.mp4
|
2022-05-26 | 857.01MB | ||
8.2 有机化学进展 |
.mp4
|
2022-05-26 | 80.22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