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技之长 享劳动之乐 品生活之美
--《美食与生活》导论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启特殊的一课,既是一门学业上的选修课,也是关于生活的必修课。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中,我问几个问题:大家有没有给家人烧过一道菜?有没有向学校里的工人师傅道一声辛苦了?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了?
同学们都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也应是时代的贡献者,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亲身经历者。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路径指导。
华东理工大学的劳动教育载体很丰富,奉贤校区有上千平方的园艺基地,徐汇校区有劳动教育基地。大家所在的地方就是上海高校首个劳动育人实践基地。学校也更加注重劳动教育基地的投入,未来将在奉贤校区食堂也开展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
我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较好,各学院、职能部处等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师生参与度高、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又把劳动教育从活动纳入到了课程体系,开设《美食与生活》课程,选修的同学不仅可以拿到学分,还可以体会到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
首先,“学一技之长”。《道德经》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可见不论是国家治理还是行为处事,都能从做菜中学到道理。
我们的课程,实行的是双导师制:一名老师教授理论,一名老师教授实践。让大家受到理论熏陶,也能体验实践的美妙。
四食堂的鲍家好厨师长,连续20年没有回家过年,被评为最美后勤人。他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工作,他有“一把好手艺、一个好身体、一颗奉献心”。鲍师傅是个烧菜的厨师,同时他也有很多生活的感悟。课程聘请他担任课程导师,我觉得也很好,称得上是个好老师。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大家既会做冷菜、也会炒小炒,还能做羹汤,从技能的角度来说,大家掌握可以烧一桌菜的本领,以后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也不会饿肚子,当然大家可以外卖(外卖是不健康的,有时间还是自己做一下)。
其次,“享劳动之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既是付出体力操作的过程,也是启发智力探索的过程,以劳增智。
前面几次后保处搞的劳动教育活动,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信息,也都是秒抢。我看既有重温党史的红色系列,学习延安、西柏坡艰苦奋斗精神,也有厉行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主题,利用食材边角料做菜的“菜根谈”,既有扶贫产品作为食材的利用,也有留学生参与食品制作,同学们都很受启发。
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共识力量。通过语言表达,寻求他人帮助、帮助别人、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在课程实施中,可以探索变换不同的课堂规则,大家一起认识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共同创设规则环境、培养契约精神。课程中互帮互助,在劳动过程中拓展自身视野和格局、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最后,“品生活之美”。生活是门美学,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生活是美好的,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品味到烟火气,自己用心感受生活的乐趣,发现劳动之美、创造之美,并且将美在校园中传递,拥有更健康的心理和更阳光的生活。
作为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是涵养个人品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是摆在同学们心中第一位的。在劳动的过程中,大家要注重习惯养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感悟道理,提升智力、健全人格。学习是终身的,感恩更是终身的。希望同学们能把课堂上学到的本领带到家里、带给身边人,让他们吃上一盘你做的菜,爱自己、爱家人、利他人。
我们的这门课程考核,考虑大家的课堂表现,更加注重感恩回馈。等课程结束后,希望大家回家给父母、给亲朋好友烧一桌菜,展示厨艺、感恩回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样,把感恩之情落实在一勺一饭中。这部分工作大家可以拍成视频、拍成照片,同样作为课程结业的一部分内容。
最后,祝大家收获满满,向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话。端正劳动态度,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观念。
2.无论美食课还是园艺课,希望学生能够享受劳动的快乐。
3.了解劳动教育课程怎么开,解决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做、如何考的问题。
4.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学生在分组分角色的合作中明白自己的责任及合作的重要性,认识规则,遵守规则。
5.在实践中领悟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是一门学业的选修课,更是我们生活一门必修课,在学习与考核中提升表达能力,懂得感恩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