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课程性质 | ■通识必修 £通识选修 £学科基础 £专业必修 £专业选修 £实践教学 | |
英文名称 |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 |||
学 分 | 3 | 总学时 | 讲授 | 实践 |
执行学期 | 3,4 | 56 | 40 | 16 |
考核方式 | 课堂表现20% ,实践成绩20%,线上教学10%,期末考试50 % | |||
适用专业 | 所有专业 | |||
先修课程 | 无 | |||
开课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包含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三、课程目标
1、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热爱祖国,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奉献国家和社会的高尚情怀。
3、逻辑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恪守并践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的能力,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概念,分析和把握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根本趋势。
4、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5、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能力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持续提升个人能力,适应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6、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关注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价值,积极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与进步。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表4-1 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主要教学内容 | 推荐学时 | 课程目标 | 教学方法 | ||
导论 |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 1 | 1、2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演示实验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课堂报告 □其他: | |
2、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 1 | 5、6 | |||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5、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6、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 1 | 1、2、4 |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1.1世界的物质性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2 | 1、3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演示实验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课堂报告 □其他: | |
1.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2 | 3 | |||
1.5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1.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 2 | 4、5、6 | |||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1科学的实践观 △2.2能动的反映论 | 2 | 1、3、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演示实验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课堂报告 □其他: | |
2.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 2 | 3、4 | |||
2.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6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2.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 2 | 5、6 |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3.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 2 | 1、3、5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演示实验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课堂报告 □其他: | |
△3.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3.4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1.5 | 3 | |||
3.5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6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1 | 3 | |||
△3.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8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1.5 | 3、4、5、6 |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4.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2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 1.5 | 1、3 4、5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演示实验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课堂报告 □其他: | |
4.3资本原始积累 △4.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 1.5 | 1、3 4、6 | |||
△4.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4.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本质 4.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 1 | 2、3、5、6 |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5.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5.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 1 | 1、2、3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演示实验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课堂报告 □其他: | |
△5.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5.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实质 5.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5.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1 | 1、5、6 |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遵循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发展规律,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光明未来。 △6.1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6.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 1 | 2、3、4、6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演示实验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课堂报告 □其他: | |
△6.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6.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6.5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 1 | 3、4、5 | |||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学习和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7.1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7.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1.5 | 1、2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演示实验 ■自主学习 ■实践探究 ■课堂报告 □其他: | |
7.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7.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7.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 1.5 | 3、4、5、6 |
注:★表示重点内容,△表示难点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将讲授与讨论、案例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探究以及课堂分享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将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在原有的良好的课堂教学基础上,辅以在线形式的课程建设,构建一个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立体系统”,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从课堂向外延伸,形成理论与现实、教师与学生、教材与网络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既紧扣课程的核心目标,又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培养具有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独立思考、崇尚德行、坚强担当、能力卓越的学生。
1、讲授与讨论
课程知识点基本以讲授为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借助相关课程视频以及线下授课,在讲解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关注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就某一主题自由发表意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阐述、补充、辩驳、评价,呈现问题的复杂性,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2、注重科学性与反思性的“课堂教学五法”和“课程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激发学生严肃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塑造学生思想灵魂为目标。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也是判断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
“课堂教学五法”。一是“专题讲授法”,即上课时不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是将其分解为若干专题,紧扣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二是“案例导入法”,以典型案例为引子导入哲学的基本原理,讲课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三是“问题追问法”,上课时教师不断地提问,启发学生进入哲学的“反思”;四是“辩论互补法”,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哲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电脑演示法”,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大知识信息量,配以数字图表和影视资料,提高讲授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课程小论文”。在课程开始之时就向学生布置课程小论文的任务,计入平时成绩。论文主题不限,只要落在人文社科的大范围内、并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活用”即可;学生可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阐述。字数上也不设限定,学生自觉已将观点和论述表达清楚即可。课程小论文的任务一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压力,促使他们用笔带动自己去做思考,另一方面又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在无所依傍的自由选择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换言之,他们最终在小论文中所论述的主题一定是他们真诚地觉得“成问题”的内容。
3、“实践环节”关注现实,让哲学思想“走进”课堂
学生根据关心的现实问题,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选取某个哲学家,就其某些思想和观点进行学习和探究,特别是就哲学家的一个思想的某个方面的深入介绍,制作成5-10分钟的课件,由他们自己在课堂上讲解:如柏拉图论爱、伊壁鸠鲁论幸福、塞内加论挫折、斯密论资本主义专业化、马克思论现代劳作的异化、德波顿论身份的焦虑、老子论寡欲等。以此引导大学生在了解西方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处的时代、社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生中的各种关系为具体目标。
4、“材料分析”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在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的同时,教研室全体教师在考试试题内容和形式上也作出相应的新探索,试题以材料题和论述题为主,并提倡理论创新,侧重考察学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分享
课堂分享会就某一个课题由学生个人或者团队代表进行展示,其余同学可对报告进行评价。通过课堂分享,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个人了解彼此所处的情境,共同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和理论问题,形成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
6、线上教学法
教研部每位教师制作相关视频放在课程网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教师在课堂上作出提示和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观看和学习,进而可以提出问题,师生间进行互动和讨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大纲撰写人: 毛安然 课程大纲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