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课程性质 | ■通识必修 £通识选修 £学科基础 £专业必修 £专业选修 £实践教学 | |||
英文名称 | Conspectus of Chinesemodern history | |||||
学 分 | 3 | 总学时 | 讲授 | 实验 | 上机 | 实践 |
执行学期 | 第1学期任选 | 56 | 40 | 0 | 0 | 16 |
考核方式 |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60 % | |||||
适用专业 | 针对所有专业的大面积思想政治理论课 | |||||
先修课程 | 无 | |||||
开课单位 | 马克思主义院 历史与国情教研部 |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本课程在培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正确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观、特别是党的历史观、新中国历史观、社会主义历史观、改革开放的历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培养合格和优秀大学生的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课程目标
☆1、知道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及其取得的辉煌业绩。明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接受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观点,接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核心观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判断、评价以及传播。
☆3、从历史的角度认同“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4、构建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注:☆表示可用于支撑毕业要求的重点课程目标(后同)。
四、课程目标与支撑的毕业要求的关系
表4-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8、职业规范 |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3 | ||
☆课程目标4 | ||
10、沟通 | 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课程目标2 |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表5-1 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主要教学内容 | 推荐学时 | 课程 目标 | 教学方法 | ||
导言 | △§1中国近代史综述 | 1 | 1、2、3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2中国现代史综述 | 0.5 | 1、2、3
| |||
★§3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 0.5 | 1、3、4 | |||
第1章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 §1.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 1 | 1、2、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1.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0.5 | 1、2、4 | |||
★§1.3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 0.5 | 1、3 | |||
★△§1.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1 | 1、2、3 | |||
第2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2.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 1 | 1、2、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 1 | 1、2、4 | |||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1 | 1、2、3 | |||
第3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间 | ★△§3.1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1 | 1、2、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3.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1 | 1、2、4 | |||
★§3.3北洋军阀统治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 1 | 1、2、4 |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 2 | 1、2、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4.2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 2 | 1、2、4 | |||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1 | 1、2、3、4 | |||
第5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5.1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 2 | 1、2、3、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5.2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 2 | 1、2、3、4 | |||
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6.1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0.5 | 1、2、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6.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 1 | 1、2、3、4 | |||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0.5 | 1、2 | |||
★△§6.4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2 | 1、2、3、4 | |||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 1 | 1、2、3、4 | |||
第7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7.1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 0.5 | 1、2、3、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7.2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 1 | 1、2、4 | |||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 1 | 1、2、3、4 | |||
★§7.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 1.5 | 1、2、3、4 | |||
第8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8.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 1 | 1、2、3、4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8.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实施 | 1 | 1、2、3、4 | |||
★§8.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0.5 | 1、2、3、4
| |||
★§8.4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 1 | 1、2、3、4 | |||
△§8.5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和曲折发展 | 0.5 | 1、2、3、4 | |||
第9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9.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 1 | 1、3、2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9.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0.5 | 1、3 | |||
△§9.3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 0.5 | 1、2、3 | |||
△§9.4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 | 1、2、3 | |||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10.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1 | 1、2、3 | ■课堂讲授 ■讨论 ■案例教学 ■自主学习 ■思政实践 | |
★§10.2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1.5 | 1、2、3 | |||
★§10.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1.5 | 1、2、3 |
注:★表示重点内容,△表示难点内容。
六、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将课堂讲授与讨论、案例教学、自主练习和课堂报告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将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营造多维学习环境,重基础、强实践,培养理论知识扎实、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1、课堂讲授与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知识点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解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关注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采用启发式、问题导向、互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和价值判断的评价能力,打下基础;并且在情感上为接受、认同“三个选择”和“四个自信”以及承担时代使命奠定基础,最终实现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观”的思政课程的最终目标。
2、案例教学
精心选择和深入分析纵向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案例,推导出“三个选择”的演变过程历史的必然性,将历史的内在规律通不通的案例剖析展现出来。同时将国内外的相同领域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将“三个选择”的理论的必然性和内在的规定性现出,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学生的“三观”。
3、互动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报告后、在课下学生的提问中,在线上交流中,实现师生讨论、鼓励生生讨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答疑解惑的效应,并将教学引向课堂和教材之外,引向相关领域的深度,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构建坚实的“三观”服务。
4、自主学习
通过课堂专题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按照一系列要求,使学生在课外自主的查询资料,参与社会实践,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实践,提高相应的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认同。
5、思政实践
实践的16分在每一学期中,每一位学生必须参与数人组成的小组课堂报告,课堂报告的专题或根据教师规定的选题,或根据自己的选择,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并将报告在课堂上发言展示,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属于实践课程中的16课时分。学生及其小组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选题、具体各方面的指导以及教师在学生做完课堂报告后予以最后的点评。课堂报告的整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面,是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的全面交流和影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