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的原则



  1.虐待和遗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受害人,往往是家庭中的老弱病残者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因而,这些违法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它们破坏了婚姻家庭关系,有悖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侵害了家庭成员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当然要为法律所禁止。

   防止和减少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

为了防止和减少虐待、踱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一定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首先的宣传教育,破除封建夫权和家长制的残余影响,以及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思想。

对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人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错误,并予以适当的处分。

对拒不履行赡养、抚养或抚养义务的人,可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

对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对男女平等原则的必要补充

1、中国几千年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国家从法律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倡男女平等,并为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某些妨碍妇女行使平等权利的消极因素,男女平等并没有真正实现,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于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在强调男女平等的同时,对妇女的合法权益进行特殊保护。


2、我国法律赋予广大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但由于妇女在生理上具有特殊性,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在某些方面必须给他们以特殊保护。

总之,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 

3、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生活关系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从婚姻家庭方面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是贯彻招待上述规定的必要措施。 


4、在私有制下,儿童的法律地位

在私有制社会中,儿童被当作父母、家长的私产,其权利和利益受到漠视。中国封建时代的父母子女关系以“父为子纲”为最高原则,成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但是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致使相当数量的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正常抚育。非婚生子女遭到踱、虐待和歧视,少年犯罪增多等,就是这方面的一些具体表现。 

  5、我国婚姻法中有关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规定

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对未成年奶管教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子女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

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和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有负担能力的兄、姊,对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有抚养的义务;

非婚生子女、奍子女和继子女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6、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中有关保护老人合法权益的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父母有继承子女遗产的权利;奍父母有继承子女遗产的权利;奍父母、符合该法第27条第一款规定的继父母的权利和生父母相同,有负担能力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虐待和遗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什么?

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受害人,往往是家庭中的老弱病残者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因而,这些违法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它们破坏了婚姻家庭关系,有悖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侵害了家庭成员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当然要为法律所禁止。

31、防止和减少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为了防止和减少虐待、踱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一定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首先的宣传教育,破除封建夫权和家长制的残余影响,以及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思想。

对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人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错误,并予以适当的处分。

对拒不履行赡养、抚养或抚养义务的人,可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

对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1、为什么说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对男女平等原则的必要补充?

1、中国几千年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国家从法律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倡男女平等,并为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某些妨碍妇女行使平等权利的消极因素,男女平等并没有真正实现,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于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在强调男女平等的同时,对妇女的合法权益进行特殊保护。

2、我国法律赋予广大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但由于妇女在生理上具有特殊性,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在某些方面必须给他们以特殊保护。

总之,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 

22、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性是什么?

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生活关系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从婚姻家庭方面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是贯彻招待上述规定的必要措施。 

23、在私有制下,儿童的法律地位是怎样的?

在私有制社会中,儿童被当作父母、家长的私产,其权利和利益受到漠视。中国封建时代的父母子女关系以“父为子纲”为最高原则,成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但是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致使相当数量的儿童得不到父母的正常抚育。非婚生子女遭到踱、虐待和歧视,少年犯罪增多等,就是这方面的一些具体表现。 

24、我国婚姻法中有关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规定有哪些?

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对未成年奶管教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子女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

父母对子女的义务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

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和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有负担能力的兄、姊,对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有抚养的义务;

非婚生子女、奍子女和继子女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25、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中有关保护老人合法权益的规定有哪些?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父母有继承子女遗产的权利;奍父母有继承子女遗产的权利;奍父母、符合该法第27条第一款规定的继父母的权利和生父母相同,有负担能力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那一代人的挣扎与奋斗。含泪活着 泣きながら生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1417112/


《含泪活着》全程感动,夫妻离别13年,日本人为这个中国男人泪目0

  

  丁晽一直珍藏着一部录音带,那是父亲为他庆祝生日时,向上海广播局点歌的录音: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我想,父亲点播的这首歌,一定在丁晽坚持不下去的很多时候给予她温暖,带着她感受父爱,也曾无数次给予她战胜困难的力量吧。

  

  真实故事情到深处,让人感动

  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含泪活着》,是中日两国共同拍摄的记录片,曾经在日本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片首是:“在连续三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

  讲述的是一个上海男人老丁(丁尚彪)滞留在日本打工赚钱为了给女儿出国留学的故事:一个贫民家庭出生的儿子,一个高阶知识分子家的女儿,在中国的特殊时期相遇结合,因为没有完成他们的大学梦,学业中断,身无一技之长,令他在充满变革的社会里举步维艰,后来老丁身背债务被骗到日本的苦寒之地,在拮据的底层生活里面挣扎,夫妻二人离散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家庭,一切都是为了让女儿实现留学梦,改变家族命运,最终他们做到了。

  

  让我感动的几个点:

  1、尽管落魄也要体面

  就算在老丁最落魄的时候,深夜逃亡到东京,每天打好几份工,每天站在塑料袋里洗澡,老丁他也要把自己收拾得精精神神,也要热爱生活,自己做便当,也时刻不忘记学习,闲暇之余考了好几个资格证,这样就不怕失业。

  2、一次离别已经让人心如刀绞,两次离别的背后却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丁晽被纽约州立大学录取,陈忻星对着镜头笑得开怀:“他们讲烧香烧得三长短要一样好,我烧了三根香,正好是123,就这样。我想,真的要分三个地方去了,现在。”笑容逐渐敛去,双唇抿在一处,转头看一侧低着头的丁晽。

  这是对丁晽妈妈即将送别女儿时候的描写。

  8年前,老丁和妻子在车站离别,8年后,妻子在相同的车站送别考上大学的女儿;

  5年前,成田机场前一站送别去往纽约的女儿,5年后相同的地点,老丁送妻子去和女儿团聚,

  沉默是含泪不发的掩饰,每一次车门关闭,都预示着分别,离别总是伤情,总是无言。

  

  3、是开始,也是结束

  15年之后,一切尘埃落定,老丁终于回家了,回家时分,他又坐上当初送别家人的这条线,不同的是这次的他也终于可以在成田机场站下车了。

  当初来到北海道的阿寒町,他和一众同胞为了未来努力学习,最后却不得不迫于生计逃离,成为一名非法滞留者,现在再来和一切开始的地方说一句再见,新的生活俨然也开始了。

  这一幕也让我颇为感动,人生所有的际遇组成经历,拼凑成完整的人生。

  遥远的梦想,这样开始,值得吗?

  因为一句“日本的马路上可以捡到彩电,冰箱,微波炉!”,35岁风华正茂的丁尚彪决定离开妻子和读小学的女儿,去往日本打工留学,没想到最终却连合法身份都无法保留,只能沦为“黑户”。

  15年“妻离子散”为了圆一个“大学梦”,有人问?值得吗?

  上有双亲要赡养,留下妻子一个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还承担着一笔不小的外债。

  老丁觉得值得,因为他想靠自己的努力,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只是蜉蝣撼不动大象,遭遇了困境。

  

  有人就此打消念头决定回国,但是老丁决定铤而走险,继续留在东京打工,他将这番梦想实现,送女儿到海外一流大学读书,是他替整个家庭定下的目标

  但是他也在继续实践自己“读书改变命运”的座右铭,除了卖力气赚钱,他每天结束工作后老丁争分夺秒地学习,相继拿下5份技术执照,电焊工、气焊工、铲车工、吊车工、清扫工,有证在手,找工作也总能如愿,他的生活并没有浑浑噩噩。

  而他的妻子呢,即使丈夫不在身边,她仍然有自己的坚守

  节约节约再节约,一个女人到底付出了多少呢?

  独自在家时不好好吃饭,用酱油拌面条凑合;生病了也不去看医生;不舍得买新衣服,不舍得给自己花钱……

  一家三口都在盼着全家团圆的那一天,也在为着那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着。

  最后,他们不是成功了吗?

  现在的丁尚彪住在美国,女儿医学博士之后也有了很好的工作,他自己也也一直步履不停。据传在上海的房产也有收益。所以,一切都值得。

  

  

  源于“中国家庭”,更是高于普通观念

  丁晽说,“我今天能够取得这个成就,跟我父母付出常人不可想象的那种付出,是根本就是分不开的。”

  纪录片里面的老丁和妻子,他们的身上有多少画面和你自己父母的影子重合?

  他们不说“我爱你”,但是时时刻刻都在用行动表示他们的爱,不知道这样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爱,我们同样又错过了多少,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是被爱包围而不自知的呢?

  另外,之所以丁晽的成功与父母的付出离不开,不仅仅是父母对她学业的支持,更多的是父母做了很好的榜样:

  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就像丁尚彪说的那样,自己拿到了接力棒,跑了一段路,现在是在将接力棒传递给女儿。

  另外他们对女儿时常鼓励与支持,树立目标之后,达到目的的过程并不是坦途,一路上也会荆棘遍布,丁尚彪对女儿更多的是理解,从他给女儿点歌来看,这个浪漫蕴藏在骨子里的男人,一定对孩子也是极好的。

  

  影片外的老丁说,“我觉得我培养女儿的义务已经完成了,从现在开始要过我自己的人生。”

  即使是定居美国年近60的老丁把日子过得精彩纷呈,:用“兵法”对抗厨房里的职场歧视,同族抱团,巧妙反击,把原本一团糟的厨房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但当选宾馆厨房里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还被推选为纽约市宾馆业协会优秀员工,成为当地有名的洗碗状元,这真是行行出状元啊!

  

  

  写回忆录、参加文学社团、听演讲、学英语还要工作,现在的老丁也是忙碌得不可开交——

  老丁计划,打算在65岁退休后,就用赚到的钱带妻子周游世界十年,把所有赚来的钱都花光,这样的觉悟又是多少人不能达到的呢?

  

  超常人忍耐的付出和坚守,一个家庭所有人的信仰,一个时代国运的展现,都浓缩在这部纪录片里面了,即使,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时代,责任和爱也真的可以逆转一切,努力拓宽自我价值的宽度,也是我们接下来应该走的路。


相关链接:

 

“十年携手共艰危”

——鲁迅与许广平的以沫相濡情爱世界 

去图书馆就看到了《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与许广平的情爱世界》,透过这本书和我查看的其他文章,我看到了鲁迅先生不同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另一面。

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教科书,干净平整的短发,严峻的眼神,两撇八字胡和一身打着补丁的灰色长衫。如果不是遇到许广平,也许鲁迅先生在感情世界里,也是一副冷峻的模样。

190676日,鲁迅被母亲以重病骗回老家结婚,娶的是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的朱安,这样一位新派人物当然非常不满母亲的做法,不过因为孝道,鲁迅一直没有在行动上做出反抗,婚礼照常的进行着,只是婚礼后的第三天,鲁迅就去了日本,终其一生,鲁迅都没有和朱安圆房,也没有离婚,鲁迅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92312月,鲁迅应邀到北京女师大任教,教授国文。他不知道在座的学生里,有一个会是他以后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那时上二年级的许广平,目睹了鲁迅在课堂上的风采,若干年后许广平回忆第一次听先生讲课的感受时这样写道:

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丝暖气……”

女师大有一个叫许广平(1898——1968年)的学生给鲁迅留下深刻印象。在鲁迅眼里,她属于那种有思想、有信仰、敢做敢为的新式女性,从她身上鲁迅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后来,许广平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学生会干事。

1925年,女师大的进步学生遭受到北洋军阀的迫害,鲁迅挺身而出,全力支持学生们在校内开展新文化运动,并不断写檄文鼓励学生们跟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就这样,鲁迅和许广平之间建立了如同战友一样的友情,许广平时常以崇拜的眼光看着鲁迅。当许广平得知鲁迅跟妻子朱安(1878—1947年)是包办婚姻后,就鼓励鲁迅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1925311日他们开始通信,一直是许广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定打消了鲁迅的种种顾忌。

先生终于说你战胜了,并明确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就够了。这所谓枭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马之称的许广平。

这个害马之称出于何处呢?

1926,许广平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期间参加了一起揭批驱逐北师大校长杨荫榆的运动,就是著名的驱羊(杨)运动害马这个称谓体现了鲁迅对杨荫榆之流的嘲讽,因为杨荫榆指责许广平是女师大事件害群之马。后来,害马便成了许广平的绰号。

1926年,鲁迅携许广平南下。

鲁迅去厦门大学任职,许广平回广州,192710月,鲁迅结束广州的教职,与许广平一起回上海定居。鲁迅并没有任何娶许广平的行为,只是同居,并视这一行为为纳妾。那个年代的同居可谓惊世骇俗,勇敢如许广平,再一次打破鲁迅的顾虑,在同居的日子里许广平不仅照顾先生的起居,也担当先生的得力助手,帮鲁迅整理、校对稿子,查阅资料、书籍,编排、保管鲁迅的文稿。让鲁迅全身心投入写作之中。

1929年许广平生下了周海婴,193610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从《两地书》和后来

许广平陪伴了鲁迅一生中最后的十年,从情感上来讲,许广平给了鲁迅爱情的体验,并为鲁迅延续了香火,这是原配朱安不能给的,我非常反感一些文章视许广平为小三的说法,虽然许广平确实是倒追鲁迅,并也知鲁迅那时已婚,可鲁迅面对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名存实亡的婚姻,毫无感情可言,当然朱安的一生也是极其凄凉悲苦的,可他们都是那个封建年代的受害者,比起两个形同陌路的人一起凄苦,后来的鲁迅有许广平的陪伴与照顾,也是很温情的一段。

从《两地书》和后来人的片段回忆看,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真所谓是真爱,鲁迅给许广平写信的频率很高,有时在信纸的挑选上都很用心,还为了说明自己专一,写信告诉许广平自己在课堂上对女学生目不斜视”……这些小细节、小举动甚是可爱和幼稚的。

鲁迅临终前曾紧握着许广平的手,给予最后的嘱咐她: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一面抚养海婴成长,一面收集、整理、出版了鲁迅遗著,继续完成鲁迅未竟事业。

解放后,许广平把鲁迅著作的出版权上交给国家出版总署,还将鲁迅的全部书籍、手稿及其他遗物捐赠国家有关部门。

再十年的194610月,许广平写了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道:

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十年携手共艰危他们艰危与共、相濡以沫,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表达的是人间的至爱!

鲁迅恋爱时把许广平称作害马,他的幽默可见一斑

情侣在热恋时,喜欢相互之间起一些昵称,来彰显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鲁迅(1881——1936年)先生给读者的印象是古板、不苟言笑,然而,面对爱情时,他也会一改往日的风貌。

鲁迅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鼓励其他人要反对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但是,面对自己的婚姻,他却不能做主,再加上许广平的爱慕和追求,这些事使他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192710月,两人因为爱终于走到一起。

19335月,鲁迅和许广平(1898——1968年)之间的通信,被编辑成《两地书》出版,让读者对两人之间的感情有了进一步了解。几乎在每一封信里,鲁迅都把许广平称作害马,或者用HM代替,许广平则把鲁迅称作弟弟,两人都很喜欢被对方这样称呼。害马的称呼源自害群之马,虽然含有贬义,但在鲁迅眼里,却是一种爱称。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

害马最初是由女师大校长杨萌榆(1884——1938年)起的,因为许广平自小非常叛逆,上学期间又喜欢参加各种运动,属于很激进的女学生,在老师眼里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她被老师贴上了这个标签。

但是,鲁迅一直很欣赏许广平的个性,他在一封信里对许广平写过这样的话: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和HM相见。

当时(1926年下半年),鲁迅在厦门大学执教,许广平在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执教,处在热恋中的两人分居两地,以每周互通2—3封书信来互诉思念之情,《两地书》里边的大多数内容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写的。

鲁迅称呼许广平为害马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只因为他的心中只有许广平,是许广平的存在,而剥夺了他上课时正视其他女学生的想法,他若不经意间瞄一眼其他女生,是对许广平的背叛。

看来,处在热恋中的鲁迅,骨子里的幽默和浪漫并不少见,他会用文字说出许多含蓄的情话。